什么是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特殊。
扩展资料:
保证逻辑顺序的合理性的方法:
1、在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抗战时期,有个名叫浦熙修的新闻记者因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名噪一时。他的逻辑是把“宋霭龄带着一群狗下飞机”和“王云五没有接到夫人” 一起见报。由于当时香港沦陷,大批官员家属逃难,导致飞机票一票难求。所以报道一出便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2、谨防“想当然”。“想当然病”用统计学的术语就是: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比如“我每次经过前台她都会对我笑,她是对我有意思吗?”这个例子前半部分就是相关性,后半部分就是因果性。
对付“想当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靠前是问本身,“这是什么”;第二是往前多问几次“为什么”;第三是往后多问几次“所以呢”;第四是往两边多问几次“还有别的可能吗”。
3、注重“针对性强的逻辑”。比如电影《天下无贼》在审查时遇到了麻烦,不通过的理由是:把贼说得那么好还做主角,会让人有模仿的念头。后来王朔给出了个点子:把结尾改成女贼怀了孩子,在庙里祈祷,孩子将来不再做贼。最后电影顺利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