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斩华雄的人是谁
《三国演义》这其中的“温酒斩华雄”想必大家都知道把。在东汉时期的时候,董卓把控了当时的朝政,在朝中做出了很多无理的事情。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不满,才有了后面的十八路诸侯联合去讨伐董。但是董卓敢这么嚣张,自然他的手下也是少不了猛将的,比如华雄就是董卓的手下良将。在当时被讨伐的时候,董卓就把华雄派了出去,并且先后将俞涉、潘凤斩于马下。随后,“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这里袁绍就说了,可惜自己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要说有一个人在这里就不用怕华雄了。此时的马弓手关羽就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前往将华雄的人头斩于马下并带回账内。这时的袁绍并不是怎么看好关羽,曹操却十分的中意此人。还给关羽备好了酒,打算为其助威,但关羽却拒绝了直接上马冲上前去,随后就带着华雄的人头回到了军中。此时的酒还是温的,便有了后来“温酒斩华雄”这么一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里都十分的热血,并且认定了关羽就是斩杀华雄人。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我们《三国志》孙坚的资料记载中,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也参与了其中。当时的孙坚因为自军用钱粮尚未备足,就在鲁阳城安营扎寨。可惜的是董卓带人前来攻打自己,使得自己被追杀,但幸好的是自己利用自己手下祖茂躲过了一劫。后来资料就有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这里就有写到孙坚在躲过一劫后,就开始亲自收兵,并且跟董卓的人在阳人这个地方大战了一场,并将其手下华雄斩杀。所以“温酒斩华雄”真正斩杀华雄的人是孙坚,而并非关羽,小说当中把孙坚写成关羽无疑是为了让大家认为关羽是一代猛将。在正史当中孙坚也是一代猛将,只不过可惜的是自己斩杀了董卓的猛将却还被袁术怀疑了,幸好的是这种怀疑也只是一时半会的,后来的孙坚还是深得袁术的信任。
后来我们在《三国志》记载董卓的资料上就看到一句话,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军各路首领均为我手下败将知,不值畏惧,只有孙坚这个小倔头,颇能用兵,要告知诸将多加小心”。说的就是关东军大部分人都是我们的手下败将,却只有孙坚这个人非常能用兵而且擅长打仗,告诉其他的将领要多加的小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孙坚是多么的勇猛,还惹得董卓惧怕。
而且孙坚在小的时候就非常的勇猛,在《三国志》开头介绍孙坚的话就能看出“少为县吏,年十七”,在孙坚1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县史了。而且还在一次跟父亲去往钱塘江的路上,看见海盗在抢夺他人财务,孙坚就跟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但父亲却阻拦自己。可孙坚还是执意前往,随后还砍下了一个强盗的脑袋,从此孙坚就名声大振。由此可见孙坚在少年的时候就见不得那些欺负贫民百姓的人,也就有了后来自己参与讨伐董卓的事件。
"温酒斩华(huà)雄"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该故事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人物
华雄
华雄(154-191),中国东汉末年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据正史记载,公元190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华雄这个角色有较多的发挥,描写华雄为董卓的猛将,自荐抵抗山东地区反对董卓的诸侯联军于汜水关前,他先后斩杀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孙坚部将祖茂、以及袁术部将俞涉和韩馥手下潘凤等人,最后关东联军派出关羽与之一对一决斗而被杀。《斩华雄》也成为京剧中的一出著名的剧目。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关羽
关羽(160-219),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为三国当中的"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