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
每年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教育日,最近普法办公布了2022年普法宣传活动,并且制作了精良的普法挂图,通过宣传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英语: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Day)是为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节日。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确立了重要遵循。这是我国国家安全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4月15日,是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因此将其确立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后每年这个时间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时刻不忘国家安全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国家安全包括
“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我国国家安全领域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领域。
政治安全:主要指一个国家由政权、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要素组成的政治体系,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面对风险和挑战时能及时有效防范、应对,从而确保国家良好政治秩序的能力。
国土安全:国土安全涵盖领土、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核心是指领土完整、国家统一、边疆边境、海洋权益等不受侵犯或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保持这种状态的能力。
军事安全:军事安全是指国家不受外部军事入侵和战争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这一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经济安全: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各种冲击与威胁的能力,重点防控好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保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受伤害。
文化安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是指防范、消除、控制直接威胁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暴力恐怖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涉及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科技安全:科技安全包括科技自身安全和科技支撑保障相关领域安全,涵盖科技人才、设施设备、科技活动、科技成果、成果应用安全等方面,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和技术基础。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入侵、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保障这一持续状态的能力。
资源安全: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充足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状态,以及维护这一安全状态的能力。
核安全:核安全事关国家安危、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大国地位。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带来新的动力,同时核能发展也伴生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
海外利益安全:海外利益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和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我国海外利益涵盖经济、资源、文化等多个领域,并由纯粹的地理空间拓展到国际制度层面,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
太空安全:太空是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太空安全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保障。着眼和平利用太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太空合作,加快发展相应的技术和力量,统筹管理天基信息资源,跟踪掌握太空态势,保卫太空资产安全,提高安全进出、开放利用太空能力。
深海安全:国际海底是指国家管辖海域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国家对超出200海里的外大陆架仍具有管辖权,国际海底应全属于深海的范畴,构成了深海海底的主要部分。国际海底的战略地位根植于其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利益前景。
极地安全:在地球南北两极,深藏着关乎地球气候与环境变迁的自然密码,维系着全球能量循环、水循环和物质输送,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全球治理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蛋挞烤多长时间多少温度
下一篇:生蚝蒸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