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的意思是什么
愤青的意思是愤怒青年,指的是对社会不满,强烈期望改变现状的青年。“愤青”全称“愤怒青年”,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其实“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此外,也有一种说法,“愤青”一词的词义应当定性为奋斗的青年。年轻人要有一种向上的奋斗激情,勇往直前,敢于与社会不良的现象作斗争。祖国的未来,全都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
“愤青”虽是现代词汇,但“愤青”现象却古已有之,不绝于史。中国千年外交史上的“愤青”现象,无论是古是今,至少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在心态问题上,一直处于心理上的优越高位,以“天朝大国”的心态君临天下;在名实问题上,重虚名,喜高调,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在和战问题上,一味主战,谁主张和,谁就是卖国;在对外交往问题上,一味主张强硬,遇有谈判,不顾自身实力和对方诉求,漫天要价,狮子大开口,视任何妥协为软弱;在人际关系上,自以为高人一等,超越实际,极端偏激,唯我正确。
愤青的起源
该词之起源有争议,一称源自1970年代的香港,一称“愤青”一词本来是指文革时下乡的知青,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前途的茫茫无期,心理极度地压抑,造成了一种愤世嫉俗的人格。
愤青群体形成的背景
现在泛指的愤青主要是1980年以后在中国大陆出生的人,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居多,这批人生长在中国国力日渐增强的年代,又接受过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并对中国曾经沦为半殖民地和日本军队侵略中国的历史印象深刻,历史屈辱感和现实成就感交织在一起,由此培养出一种民族自豪情绪并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不难想象有人会强烈憎恨历史上曾经侵略或侵害过中国的国家,1999年以后,连续出现中国大使馆被炸,李登辉搞两国论,中美撞机事件,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钓鱼岛争端,日本要求入常等事件,此种情绪立即升温,民族主义迅速崛起,并在青年中蔓延,由此形成了现在为数众多的愤青
愤青的特点和主张
虽然愤青个体在思想上差异很大,但他们仍在不少问题上有着相当的默契。愤青群体普遍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他们将日本和美国视作中国的长期对手,并对外来文化保持谨慎。愤青群体一般都以爱国者自居,并习惯于使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区分爱国人士和非爱国人士,对他们认为的非爱国者通常会进行言语上的攻击,试图感化非爱国人士的行为在愤青群体中则很少见。
愤青普遍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得利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对潜在对手进行遏制和打击,并认为,有时为了获得战略上的主动,中国本身的利益损失是必须的。比较激进的愤青团体还主张使用武力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一些领土争端,甚至有声称要将日本从地图上抹去或是要让日本人以血偿还在侵略中国中欠下的血债。
愤青的批评者认为愤青普遍缺乏对历史和国际形势的整体认识,并对他国充满误解,他们举例说部分愤青在媒体上目睹9.11事件中美国世贸大厦倒塌时拍手称快,这充分说明了愤青在人性上的冷漠和历史知识的不全,愤青中鲜有人知道美国在二战中大力援助中国,并有大批美国志愿军在中国参加抗日的事迹。
愤青以对待敌人要冷酷无情作回应并称所谓的援助只是为了让中国军队托住日军,以方便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还有人指出所谓的“愤青”只是生活压力过大而希望通过某些名正言顺的管道来宣泄情绪而已和具体主张完全无关,他们举例说有部分“愤青”曾经在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后以鸡蛋和砖石袭击美国使馆大楼,而后又心平气和得到那个使馆大楼里办留学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