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钱是多少文?
在南北朝至北宋初期时,一贯钱通常是指1000文钱,也等于一两银子,但从北宋宋仁宗之后至清朝初期,一贯钱通常是770文,对此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相关记载,其表示“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若按照宋代的米价300文/石,每石重等于92.5宋斤来计算,它的一石即我们现在的59.2公斤。再以现在的平均米价3元/公斤进行换算,则1文钱就相当于现在的6-7毛钱,若一贯钱以1000文进行计算,则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700块钱,如果以770文计算,则一贯钱相当于462元左右,不过这个算法也不是很准确,因为古代的货币变化无常,有官银、纸币等多种钱财样式,以至于我们在对一贯钱进行换算时可能存在误差。
“一贯钱”的由来
中国古币大部分为方孔圆钱,为携带方便,一般都用绳索串起来。“贯” 的原意就是穿钱用的绳索。
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钱的流通单位开始以“文” 计算,一个小铜钱称一文,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则称为一贯钱。这种计数方 法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后来,由于铜、铁钱并行,以及折二、刍十型等钱 币的出现,宋代一度把一贯钱定为770文。清代一贯钱又称为一吊钱,开始 规定“一吊千钱,半吊五百”。清代后期的北京出现过“三十文为一百”的情况,一吊(贯)钱实际上只有300文钱了。《朝市从载》中有一首诗写道:“皇都徒把好名沽,大话连篇他处无,五十京钱当一吊,凭谁敏慧也糊涂。” 可见50文钱被冒充为一吊。
考古发现,夏商时期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天然,而贝作为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和财富有关的汉子都与“贝”字有关。比如说“贵、资、贪、贫、财、购”等等。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货币的演变也是如此,西周到春秋时期。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大量青铜制品的出现,青铜工具的重要性已经超过用于装饰的贝壳,所以在交换过程,“刀”、“铲”之类的就成了流通手段,青铜工具取代了贝壳成为货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秦国的货币推行至全国,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即“半两”钱,上币用于大数目的支付,下币用于日常的民间交易,秦半两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金属货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重量名称和货币名称统一的记重货币。
汉朝时期最重要的货币莫过于“五铢钱”,它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一种钱币,即便唐朝宣布停止使用五铢钱,新钱的重量仍然以“五铢”为标准。
值得一提是明清时期,许多人总以为我国各个朝代的货币都是以“银子”为主,其实不然,银子在明朝时期使用才日益广泛,成了主要的法定货币,主要还是因为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