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哪场战争?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斗场面。第二次大“围剿”指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对红一方面军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这场战役的结果是红一方面军获胜。反第二次大“围剿”。该句出自现代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原文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作者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白云山战斗,重点的描绘,写整个第二次反“围剿”,重面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上阙是采用侧面烘托和正面描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白云山头云欲立”和“枯木朽株齐努力”,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景物活写,既渲染出了战斗紧张而又激烈的气氛,又衬托出了根据地军民敌忾同仇、奋勇杀敌的声势。下片是采用对比的描绘手法,歌颂红军,嘲讽敌人。从鲜明、强烈的对比中,以磅礴的气势,幽默的笔调概括了整个第二次反“围剿”战役,官告了这次“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惨败而告结束的。
“白云山头云欲立”,奇峰突起,气势雄伟,从战斗开始打响的瞬间写起,写出了毛泽东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对敌的壮观形象。这里“云欲立”,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渲染和烘托了红军指战员对敌无比仇恨的心情。“白云山下呼声急”,写山下敌人步步逼进,展现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枯木朽株齐努力”,创造性地化用古语,说明革命根据地人民连老弱病残都投入了对敌人的斗争。“枪林逼,飞将军自重宵入。”这两句进一步写出红军从白云山上像猛虎一样出其不意地向敌俯冲猛攻,一个个就像飞将军从天而降,争抢杀敌,使敌一败涂地。“自重霄入”,把白云山的峻峭、红军的勇猛,以及由山上向山下进攻时来势的凌厉急骤,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下阙起始三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形象地描绘了工农红军长途进击、连战皆捷的雄伟气势。具体而言:红军在这次反“围剿”首战告捷后,“接着打郭、打孙、打朱、打刘。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350公里,打五仗,缴枪两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其中一、三句用豪言续写,中间夹一句触景生情,文笔摇曳多姿!相比之下,敌人又是怎样一个下场呢?“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反动派在伤心抽泣,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法屡遭失败,毛泽东以无比辛辣的笔调,极为传神地嘲讽了敌军,歌颂了胜利。